當盛夏的熱浪席卷十里鋼城,赤紅的鋼材與灼人的暑氣形成雙面夾擊,有這樣一批“鋼鐵衛士”,他們以汗水為墨、以責任為筆,在產品“出關”的最后戰線上,書寫著對品質的極致追求。
標牌為證,他用較真標注每一處細節。
晨霧還未褪盡,車間里的熱浪已搶先涌動起來。掛牌工孫晨輝早早攥著標牌站在鋼材垛位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他捏著標牌的手穩如鐵鉗,打包帶扭結必須是3圈。
“可別小看這塊標牌,產品規格、批次、屈服強度等信息全在上面,容不得半點疏漏。”介紹時,他滿眼都是較真。每完成一批鋼材的掛牌作業,他就直起身,扯一扯黏在后背的工裝,工裝褲膝蓋處磨白的毛邊微微卷起,是無數次屈膝焊接的印記,也記錄著與滾燙鋼材相伴的每一個日夜。
作為鋼材出庫前的“終審官”,這些被他摳到極致的細節,都是品牌形象的直觀展示窗口,每道焊痕都是無聲的承諾,每塊完美的標牌都是走向市場的底氣。
卡尺為刃,他用匠心鍛造每一寸筋骨。
“抽檢!”他屈指叩了叩鋼筋表面,卡尺開合間,讀數清亮利落:“內徑17.1、17.3、17.1、17.4、17.3,合格。”這是質檢員袁均祥十年如一日的規定動作,每個細節都刻成了肌肉記憶。
取樣、測量、錄入數據,檢斤房的電腦屏幕映著他微蹙的眉峰,每個數字都要在目光里反復過三遍,確認分毫不差。“鋼材表面容不得半點瑕疵,立刻通知軋線停機換輥。”對講機里的聲音陡然變得銳利,帶著不容置喙的堅決。直到新輥軋制的鋼材縱肋飽滿、線差合規、負差精準,他才直起身,袖口的汗漬已洇成深褐色的云紋。
夜風漸起,卷走些許灼人的熱氣。袁均祥的身影被車燈拉得很長,像一根永不彎折的標尺。那些在高溫里重復千萬次的彎腰、抬手,燈光下逐字校驗的記錄,早已將“匠心”鍛造成鋼材的內在筋骨,沉默卻堅不可摧。
擔當為魂,他以執著守護每一段征程。
裝車,是鋼材奔赴四海前的最后一道關隘。在這里,裝車工王世杰化身“火眼金睛”的質檢哨兵,用執著筑牢“禹龍”品質的防線。
每天近6000噸鋼材、100余車次的出庫任務壓在肩頭,他始終毫不松懈。“400E與500E、φ18與φ20,必須一眼辨明。”汗珠子從額頭滾下,他抬手一抹,目光仍死死鎖住天車吊運的鋼捆。訂單與裝車的型號、數量,他核對再三,確認無誤才放行。這車剛收尾,他便轉身指揮下一輛轉運車停靠就位,示意天車裝運。一車接一車,他像上了發條的精密儀器,不知疲倦地連軸轉,把千鈞責任穩穩扛在肩頭。
“裝車不是下蠻力,是責任。”正是王世杰這份執拗的嚴謹,為“禹龍”鋼材的千里征途系緊了“安全帶”。從青澀學徒到“行走的質量百科”,他用無數個高溫下的堅守,筑起“禹龍”品質的堅固城墻。
他們無懼赤紅鋼材的炙烤,無畏酷暑高溫的侵襲,在產品“出關”的最后戰線上,用堅守與擔當筑起品質的鋼鐵長城。正是這份對質量的執著、對崗位的忠誠,讓“禹龍”品牌在市場浪潮中閃耀品質光芒,而他們的故事,也將繼續在熾熱的鋼鐵世界里,續寫新的輝煌篇章。(龍鋼公司 高艷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