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陜西省機械冶金建材工會第十一屆“陜鋼杯”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的領獎臺上,王程龍手握“技術狀元”榮譽證書,臉上帶著幾分靦腆。可當話題轉到煉鋼知識時,這位90后青年瞬間眼里放光,話語活絡,條理清晰。今天,請跟隨小編一同探尋這位青年爐長的“狀元秘籍”。
勤學:烈焰中學會的第一課
初到煉鋼廠,王程龍第一次站上轉爐爐臺時,師傅的話至今縈繞在他耳畔:“爐溫控制差5℃就是一爐‘廢品’,要學會用眼睛和鋼水‘對話’,必須下苦功鉆研。”作為一個沒有任何冶煉經驗的煉鋼“小白”,師傅的話雖似懂非懂,卻在他心里埋下了不服輸的種子。“一定要讓鋼水‘聽話’,煉出優質鋼水。”他在心里暗暗較勁。
他堅持每班早到一個小時,了解當班生產狀況,分析數據,做到心里有數。爐臺上他的腳步最急促,身影最匆忙,遇到不懂的問題,便虛心向各位老師傅請教,一本記錄著鋼水顏色細微差別的筆記本從不離身。下班后,他也總“纏”著班長和老師傅們探討轉爐煉鋼的操作要領,有時還會蹲在冷卻的爐渣旁,一言不發地觀察結晶形態,一蹲就是許久。回到家里,也不忘加強理論學習,《轉爐煉鋼問答》這本書被他翻看得書頁都卷起來了,仍然不離手。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,他從一名懵懂的大學生成長為轉爐工段首位大學生爐長。
善思:鋼花里的辯證法
隨著市場對鋼鐵產品的需求愈發多元,鋼水質量的門檻也不斷抬高。是墨守成規地沿用師傅的經驗,還是依據實際情況自主調整?王程龍選擇了后者,他帶著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大膽探索,又以嚴謹態度細心求證,主導成立“過程槍位控制”課題組,創新提出“留渣操作法”。
連續一個月,他守著爐口記錄每次造渣時間與鋼水純凈度的關系,用大數據分析找到最佳干預節點。在他的引領下,他負責的爐臺單月鋼鐵料消耗創下歷史最優成績,氧氣單耗較去年同期下降2m³。針對鋼水成分、入爐廢鋼波動難題,他研發出“自啟動補救程序”,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槍位控制,實現氧氣單耗下降,一次倒爐命中率顯著提升。看著他創新突破取得的成績,連廠里最保守的老師傅都豎起大拇指。
篤行:創效才是硬道理
“篤行”不是一句口號,而是王程龍用穿梭不停的腳步、永遠被汗水浸透的工作服寫下的鋼鐵誓言。他的篤行,始于每一次鋼水取樣時手腕穩定的弧度,成于每一次對細節的極致把控。
轉爐區域從0米到49米,點多線長、人員分散、設備復雜,管理壓力極大。作為爐長,他依托智慧煉鋼平臺,將13項重點任務指標細化分解,搭建起“班清、爐算、日結”的成本管控體系。通過優化底吹流量槍位“低高低”操作模式,將終點碳溫雙命中率提升至98%,年創效超500萬元。他帶領的團隊單月鋼鐵料消耗創歷史最優,轉爐日利用系數同比提升12%,多項指標位列陜鋼前列。
如今,已是爐長的王程龍依然保持著每天提前1小時到崗的習慣。熊熊爐火中,鋼水翻滾著泛出耀眼的金色,那不僅是鋼鐵的光澤,更是一位青年用勤學、善思、篤行淬煉出的生命亮色,在烈焰中閃耀不息。(龍鋼公司 徐云仙 王子祿)